學術造假事件 院士制度改革契機
在教育方面,中國學術界近日出現引人關注的話題。中國科學院士王正敏被學生王宇澄舉報涉嫌學術造假。王宇澄舉報其導師王正敏院士涉嫌學歷造假、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隨後有媒體報導質疑王正敏研發的國產人工耳蝸克隆國外技術並存在品質問題。復旦大學此前回應稱,經查未發現王正敏存在學術不端,但確有學術不規範之處。
2005年,王正敏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共有7名院士推薦人。2014年1月7日,7院士中有4人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要求將王正敏除名。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類似王正敏事件這樣的學術問題,不應該由涉事學校自查,而是要組織協力廠商機構進行客觀深入的徹查。在中國,很多大學的學術行為受到行政因素的干擾。
據介紹,在一些教育體制成熟的國家,對於學術不端的行為近乎零容忍。“即使像在申請資料中引用別人的成果而不注明,就是學術不端行為,在國外直接取消申請資格,相關責任人會受到嚴重的處罰。
線民質疑,院士推薦和院士遴選機制都可能存在“走過場”的現象,讓有瑕疵的候選人可以“一路通關”。
相關人士認為,不妨將此事件視作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契機,應從厘清事實真相,反思制度漏洞開始。
【參見原文】
中科院王正敏被曝涉嫌學術造假四院士聯名要求除名
推薦人回應復旦院士被曝造假:沒細看學術材料
留言
張貼留言